张謇精神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启示/赵 杰61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张謇精神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 赵 杰 张謇一生主张“实业救国”,积极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丰功伟绩,彪炳史册。他的创新、实践、务实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与弘扬。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试图从张謇精神中汲取养分,进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毅力行,提升教学水平。
启示之一:创新
张謇曾说:“所谓革新者,昔之吏贪者革而廉,兵纵者革而敛,商困者革而纾,民偷者革而奋,实业革而兴,教育革而普,司法革而平,财政革而理。”可见“革新”是推陈出新、使事物向好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体育教学,教学方式要善于吸收百家之长,形成独家之长。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体育组合技能为教学手段,形成先内隐后外显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体育课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测成绩,而且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在六大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主要是形成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至少一项运动爱好,发展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体育拓展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与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在体育组合技能的创新中,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可按照同一项目,实现不同技能的组合;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组合以及不同体育项群之间的结合。先内隐后外显的教学方式,即通过通俗易懂的描述语,让学生联系以往所学或常见的基本动作技能进行自主内化学习,然后再通过外显的指导语来精确描述运动技能的要求。如教授投掷实心球时,先不强调手型、站姿、各关节的角度与出手角度范围,而是描述投实心球时,身体要像弓箭一样弯曲,并向屋顶方向投出。 总之,要以啬公的创新魄力为引领,不断形成围绕体育课程的创新思维。
启示之二:实践
实践精神即开拓进取的拓荒者精神,“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是1911年6月24日张謇先生任全国教育联合会会长期间,应北京商业学校邀请,给商校师生演说中的名言。实践精神的落实必定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即有关论文或课题,教研活动与培训,教学生成性问题等。如论文《核心素养在体育课中实践与探索》,核心素养如何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自身要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坚持早睡早起,戒烟限酒,多吃水果;坚持每日二十分钟以上的锻炼;坚持发扬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以教师自身的高度自律和不断提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探索采用情景教学与学生分享发展核心素养的益处,通过关注学生的外貌、衣着特征、情绪状态等设计交往的生成性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表扬与鼓励,让笑容挂在每位同学的嘴角。在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情感与意志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应变能力与口头表达等能力。 在南通市教研活动暨省级课题体育组合技能的研讨活动中,我将课题的思路转化成课题实际教学内容——融合体测项目的组合技能,将快速跑、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设置为各个比赛站,进行教学比赛。针对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例如:出现课上学生不听指示,怒骂或者体罚都是无能的表现。首先以平和客观的态度面对,其次多从自身角度反思学生为何不听自己的指挥,最后寻找解决途径。总之,以张謇的实践精神为引领,必然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强毅力行,行稳致远。
启示之三:务实
张謇的务实精神表现在弃官从商的魄力上,因为当时的社会层级分为“士农工商”,张謇本可以为士,但他毅然选择了“从商”来振兴民族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但他义无反顾,孜孜矻矻,终于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他曾说: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所要做的一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我要做的“一分一寸”的事,这是我的本分事业,也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二是促进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大家要拧成一股绳,共同提升。一个人可能会走得比一群人快,但一群人最终会走得比一个人远。突破小我,实现大我,才是更有价值的选择。三是多阅读、多反思,提高教学基本功。学习张謇的务实精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思维,注重阅读人文经典与专业类书籍,联系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 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给学生带去更多的正能量,不计较眼前利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发挥好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对张謇的务实精神的实践。 尽管啬公离开我们已有近一个世纪了,但伟人的精神并没有远去。在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较之以前极大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也应随之跟上。 在体育教学中,张謇精神是一道营养美味的文化大餐,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弘扬。唯有和自身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啬公精神的传承才能拥有肥沃的土壤,才能生生不息,继续造福后世。 (作者单位:本会)
文章分类:
当代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