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也说“父教育而母实业”/周荣华

306
作者:周荣华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也说“父教育而母实业”

□ 周荣华

张謇所倡导的“父教育而母实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其深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由于历史的原因,张謇本人没有进一步阐述。我们今天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父教育而母实业”所蕴涵的意义应该是创建新社会,造福人民,富强国家。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的的所作所为中,从他的模范县的建设中予以认定。

一、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思想的渊源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一个人的思想基础,离不开他的家庭出身,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他的生活阅历。

张謇,出生于海门厅常乐镇经商农家,父亲靠经商致富,差不多算小康之家。在封建社会,经商致富并不荣耀,仍然被富裕农民、广有田地的地主看不起,张謇父亲就想让自己的儿子走“仕途”之路。张謇20岁前,发奋读书,颇有天赋,但在科举应试时因是冷籍,受尽磨难,得贵人相助,才转危为安。张謇由此认识到冷籍歧视的不公正。张謇得到贵人相助,有助于他自身正能量的积蓄,是他后半生造福于民的重要基因。

张謇自述祖上元末明初由常熟筑山迁金沙。筑山,人工所筑之山,潮墩也,用于烧盐避潮。可见张謇祖上系盐民,后来迁石港,也还是烧盐;再迁金沙,此时金沙农与盐杂处,变身为农民。由于土地盐碱、不善于务农等原因,故走上经商之路。由于一些不可测因素,到了海门常乐务农,但擅长的还是经商。张謇的家族之路,给张謇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同情盐民,不惜余力推行盐政改革,不能说和此没有关系。

张謇有幕僚经历,得以认识官场,并在治水,救济灾民上有所作为。张謇有十年军旅生涯,特别是赴朝平乱,任营前策划,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得以施展他经天纬地之才,有效地组织策划,特别是大胆起用袁世凯,以智取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近代史上少有的胜仗之一。在取得人生的第一个辉煌之时,他没有像袁世凯那样,乘机钻营谋取高位,而是选择了回乡走仕途正道——科举。

又是十年乡居生活,他广泛地接触了各界人士,特别是海门的农民,他自此认识、融入了海门农民。

此前,他和父辈,与海门沙里人尚有些隔阂,以致他娶妻的选择也是一个北来常乐的徐氏。他评价海门人:性强知进取。他在海滨垦荒时就依靠大量的海门人,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謇四十岁中状元,开始了他人生的高峰期。他三十年的教育、实业、政治活动、模范县实验,离不开他前二十年的努力、积蓄,厚积而薄发。他的教育、实业思想的成熟,源于他前二十年的经历以及家庭的影响。

二、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思想的完善

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

最早的相关表述,是在师范学校的开校演说中,他说“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之关系。”那时,他还没有用父与母来设喻。到1907年,他在《通海中学附国文专修科述义并简章》一文中,正式提出:“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在这一段话中,最应该看到的,是他的教育、他的实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国为民。

为使国家昌盛富强而办教育,张謇可谓呕心沥血。他有系统的教育思想:

1. 关于教育的功能与地位。张謇认为,教育是开启民智、造就人才的,在导致国家富强的诸因素中居于根本的地位。他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地位:“教育者万事之母”;“教育者,一切政治、法律、实业、文学之母”。

2. 关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科举旨在造就官吏相对立,张謇明确提出国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广大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普及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国何为而须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有国而已。能有国之终效,使人人任纳税当兵之责,多数无怨望而已。”

3. 关于教育的方针。1914年在为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制订的章程中,他明确规定:“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这已经是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 关于课程设置。张謇认为课程设置要能体现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以利于学生在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毕业进入社会后满足就业实际应用的需要。

5. 关于教学方法。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课堂与实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注重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强调指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所谓学务哉?”

他办了300多所学校,在垦区,差不多实行了小学普及。在南通县,所有庙产归学校管理,有教无类,凡是想求学者,差不多都能附近上学。在通州城,从幼稚园到南通大学,各类学校,特别是师范学校,无不具备。

为使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謇办实业,也是煞费苦心。

张謇本来是将才。甲午战争后,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为防日军沿山东南下,侵略江苏,进入长江口,直捣江宁,就任命张謇通海团练总办,协同江海之防。不想后来情况有变,团练撤销,张謇失去了为国家建设一支新军队、中兴清王室的机会。但有志者事竟成,新的机会是为有志者准备的。他见权臣当道,国事日非,便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他认为中国之弱在于贫,救贫之法在于振兴实业,他就毅然状元下海实施他的救国之策。办实业,他是空手道人,除了状元的身份外一无所有,于是他便无中生有。

张謇首先提出棉铁主义思想,认为非首先发展棉铁工业不足以谈抵制外货,不足以振兴实业。然后依靠有为的大臣张之洞,在通州兴办纱厂,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又用股份制办厂与依靠银行两条腿走路。他凭借状元头衔以及和朝廷官员们的深厚交情,他四处募集资金,寻求帮助,采取多方筹股、集资办厂的股份制企业运作模式。终究缔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张謇为首的大生集团成为20世纪初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

三、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思想的实践

无疑,张謇是实业家、教育家;但它不单纯地是教育家、实业家,他的目光投向于全国、投向于世界,投向于整个中国人民。他,无疑是政治家,君主立宪,他最为注重,是一个领军人物;民主共和,风起云涌之时,他向往之至,提供资金,主动参与,是一个助产士;当袁世凯变共和为君主时,立刻劝阻,立刻与之决裂,坚决反对复辟。他政治上与时共进,一心为了人民,是共和派,是人民派。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行动多于言语,他从不为自己贴标签,但他为人民造福。他以“父教育母实业”六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六个字,不仅强调了教育、实业的重要性和密切关系,还以父与母设喻,告诉我们,要以教育与实业为父母,孕育一个新社会。

他的新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比千年前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实在多了。这就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全国模范县——南通,以及海门人在海滨创造的奇迹。

他的模范县,是自治的基础上创造的。1904年(光绪三十年),张謇终于为自己的理想找到了一个现代化的时髦名词——自治。1920年,他在苏社成立的开幕式上,铨释了自治含义:“治本维何?即个人抱村落主义自治其地方之谓也。”1921年,张謇在《呈报南通地方自治第二十五年报告会筹备处成立文》的一开头陈述:“窃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始发生于謇兄弟二人,后由各朋好之赞助,次第兴办,粗具规模。”同年,张謇将别人向他贺寿的财物移助于地方自治。纵观张謇的作为,可明确知道张謇毕生为之追求的“新社会”面貌。

张謇建设了“模范城市”。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他办教育,办图书馆、博物苑。他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被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工程”。

尤为可贵的是,他建设了社会保障系统,目光所及所有县民,帮助一切弱势群体。他举办养老院,老有所养;举办幼稚园,幼有所教;建有育婴堂,遗弃婴儿得到收养。他还建办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济良所、栖流所、游民习艺所、恶童感化院、改良监狱、医院等,连妓女、乞丐、刑满释放犯、现刑罪犯,都得到关爱、改造、帮助。这一切无不显现他的伟大。因此,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思想的本质是造福人民、富强国家。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