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秉礼以自处  明义以处人/ 周张菊

49
作者: 周张菊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秉礼以自处  明义以处人

——谈谈张謇《家诫》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周张菊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人的思想,化为人的灵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教育战线的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任务。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人提倡的“四有新人”“以法治国”“八荣八耻”等主张,收效甚微。十八大后,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造得很足,但与将它融入人的思想,化为人的行动的目标,似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于是,我想到了张謇先生的《家诫》。

张謇十分重视家庭教育。1900年作《述训》,叙述从曾祖瞿园公至张彭年曲折的人生经历,反映先辈事理通达,办事方正,关心穷人,乐善好施,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优秀品质。他认为,这些 “先世言行之足资师法者”。1903年9月作《张氏四修族谱序》,以“述私所望” ,“其在兴学使族人相竞于善”。他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国与家相消息而维系者也,国积民,家积族。善谋国者必智其民,善谋宗者必才其族,智之才之之首,必使不惰而奋于勤,不独而萃于群。群生竞力,勤生竞心,而国乃存,而家乃兴。”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决定于其国民的智慧,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否决定于其族员的才能。而智慧与才能来自于勤奋。众人皆勤奋必将产生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势态。这是一种“相竞于善”的境界。 “民不竞不智。不智,故日安于惰而流于弱;弱,故外侮得而乘之。族不竞不才。不才,故日离于独而澌于微;微,故强宗得而藐之。”一个国家的国民若安于现状,不勤勉相竞于更好的追求,那么国民将因怡惰而落后,落后而使国家变弱。国家变弱,则受强国欺侮。同样,一个家族中的族员不勤奋竞相追求更好的才能,则沦为低能者,低能而使家道衰落。衰落之家,必遭强盛之家轻视。 “天下无一类人中不可出绝大人物”, 因而“士竞学,农、工、商竞业”,由是 “而天下乃无不大之族,无不昌之国。”而“相竞于善”之前提,要求子孙做到“秉礼以自处,明义以处人”。为此,张謇在 1921年又作《家诫》,他以七条古人诫子语录为“己意”,作为张氏家诫而“书庭之屏”,让子孙“出入寓目而加省”,希望子孙后代牢记《家诫》,传承家风,“进法而继业”。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家庭教育。这类以警戒为主要内容的文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梁刘勰《文心雕龙》将诫归为“铭箴类”,“盛于三代”之后,早期儒家将此综合为礼学,它规一了人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衣冠体貌等,称之为“容礼之学”。之后,儒者又将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选编成《礼记》,成为“道学之渊”。这样“民有轨,物可纳,有法度可循,有名分可守,而天下不至大乱”。由此可见,儒家的价值观依托礼仪而成为制度化的存在,从而深入地左右了中国社会,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如果说礼仪建设是儒家价值的制度化,那么礼仪家教则是此制度化的小化、细化、实化,它深入到各个社会细胞——家庭,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之中,因而它是礼仪之邦的基点。五四运动后,旧制度、旧文化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家庭教育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这个“礼仪之邦”陷入了危机。

由此我们想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登在报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探究新的途径,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从倡导各个家庭确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家诫、家训、家规入手,逐步形成良好的家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义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传统的家诫、家训、家规,作为观念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具有同根性,家诫、家训、家规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简约化,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浓缩化,也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的“根”是相同的。它们在内容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又有相同、相似、相通、相融的一面。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活动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彰显它们的同根性。

其次,家诫、家训、家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前者是封建伦理的家规化,后者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简明化;前者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列出家庭成员必须遵循的规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后者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列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必须遵循的价值观。

再次,家诫、家训、家规的教育方式上具有智慧性。从“爱”出发,告诫子孙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是在温馨的情景下施行的教方能,使受教育者有愉悦感。从“礼”入手,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从“知”而行,在纠正家庭成员某一不良行为时总先致其“知”,明白道理,后导其行,付诸实践,从而把知与行统一起来,促进德的“内化”。这种教育方式简单易行,事半而功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这也正是张謇的“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的深意。人活在世界上,不应如行尸走肉只求生存,而应当为世有所作为,才具有人生的意义。

张氏《家诫》第一条语录表述了“祸福相依”的哲学思想是家诫之纲。而这种祸福相依,凶吉互触,输赢无定的旋转,在几千年就已经成为一种全民预测。那么,这种“旋转”会不会停止?其实只有一个因素,就能让旋转停息。这个因素就是德。因为它显示了从“人禽之分”开始的对人类最高标准的追求,一切逆转都“止于至善”。它使中国人产生长久的景仰,向往和追赶。历史的正能量亦长久地向这个方向聚集。

家庭秩序由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逐一设定,非常清晰。从这种秩序派生出礼仪规矩。如果把家庭秩序放大外移,扩充便为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

那么,家训的意义便能得到充分体现。

 (沈振元先生对本文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