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以扶海垞家塾章程为例 /吴开宇33
来源:《张謇研究》2023年第2期(总第73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以扶海垞家塾章程为例 □ 吴开宇 战国时,赵国老臣触龙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了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触龙的话术很有讲究,他先用身体不好和赵太后拉家常,缓和对方情绪,提出希望让15岁的儿子做黑衣卫士,然后说赵太后爱儿子不如爱女儿。原因是,女儿远嫁让赵太后悲痛不已,虽然很想念但依然希望她别回来(当时的妇女出嫁后,回娘家的条件很苛刻),养育儿孙维持政权,这是“为之计深远”。但到小儿子,并没有为国家立功就封地赏金,他该如何服众立身?这并不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这番话入情更入理,赵太后作为一个说出“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话的最高领导人,马上就懂了什么是为孩子好,所以赵太后最后才欣然同意幼子为质。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妇女有如此的胸怀和气度,实在令人钦佩。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句,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金句,流转千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古往今来,很多父母以“疼爱”之名,行“绑架”之实,以“为你好”为借口,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将“孩子”视为“私有物”或者自己的“理想面”,非但不能“为之计深远”,更可能毁之害之。 然而,那些有见地有格局的父母,都能以古为鉴,活学活用。以张謇为例,无论他的身上背着多大的责任,藏着多少的“符号”,作为一位父亲,又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大家,本人又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范例之一,自然也在家庭教育上有着独到之处。以他创办的扶海垞家塾为例,可看出他在家族后代的教育上,就煞费苦心,就“为之计深远”。 扶海垞家塾章程之首,即为办塾宗旨:因谋一家儿女之教育而及族戚邻里之儿女,故设此塾。由此可见,张謇对家族子女的教育抓得很早,他极为重视幼儿启蒙教育,养儿如种树,要细养呵护更要修剪引导。而之所以设家塾,涵盖族戚及邻里之儿女,更可见张謇的睿智。与其木秀于林,不若众木成林,泱泱成势。孩子共学,不仅能够彼此良性竞争,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可以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摒弃孤独感,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快乐感。家塾不是张謇首创,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出于家族长远发展的考量,古代世家大族一般都很重视家学传承。世家大族依靠着百年的积累和传承,有许多家门独树一帜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颜氏家训》载:“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这种家学往往被固定在家族之中,世家大族也凭借着长期的稳定性将自身的学术积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形成了独有的“家学”。这种文化的传承表现在一等的世家大族中各个支脉都有杰出的文化人物诞生。世家大族对于整个知识领域的控制,实际上是为了保障自己家族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张謇的扶海垞家塾,既有古代家学的理想,又融入了张謇自己的新思想,深刻地彰显了张謇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张謇在幼儿教育上的一番苦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謇将子女的个体教育延展至族戚邻里的诸多子女的群体教育,为之计深远。 其一,全面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扶海垞家塾的办法中明确写道: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故延日本女教习教授体操、算术、音乐、图画,兼习幼稚游戏之事;延本国教习教授修身、国文之事(国文兼识字习字读书缀文)。不收学资,不供食宿。 德智体三者,张謇将体育列首,德育列二,智育列三。可见张謇最为关注的是儿童的身心健康,认为健体为人之本,明德为人之基,启智为人之重。其次,张謇敏锐地发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科学教育的差异,外聘教习与本国教习互为补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兼具两种教育之长,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至于“不收学资,不供食宿”,又显现了张謇的商人思维,局部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优惠政策”,既能吸引族戚及邻里送子女入家塾共学,又保证了家塾在有限资金的条件下正常运转。子女与族戚及邻里的儿女共学,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圈”,有利于子女在互动式学习中更快地成长。 其二,契合儿童自身个体发展特征。 扶海垞家塾章程中规定:学课定每日四小时。午前以八时至十时为准,午后以二时至四时为准。排次功课,以修身、国文、算术与音乐、图画、体操相间。随时参酌各国寻常小学校教授法,体察更代与教习商订。游戏别一室,女教习教之。上午十一点游戏,下午四点游戏。 “学课定每日四小时”,就是以儿童的自身发展为参照,契合儿童好动好奇缺乏耐心的年龄特点,令儿童易于接受。而排课则采取课程相间的方法,也是为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一动一静,儿童的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发展起来了。“游戏别一室,女教习教之”则显现出张謇的细心与严谨,既考虑了孩子玩闹的天性,在游戏中渗透教育,又特别标明由女教习教之,是考虑到了女教习在耐心与细心上的优势,相对男教习,对儿童更为适合。 章程中还特别对“礼”进行了强调,这里的“礼”,既有古代传统的传承:月朔本国教习率儿童诣孔子像前行礼。初见教习行三揖。每晨到学上堂,见教习一揖,晚课毕下堂亦一揖。又有当时时代的特质:坐次以身体长短分前后,短者在前,长者在后。在塾不得攀折花木,污坏窗户墙壁,及其余有伤身体之游戏。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粗鲁、满口脏话、盛气凌人、油腔滑调的人,是不会有人愿意与他接近的。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将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也能以良好的行为举止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更能和谐地参与到团队中去。 其三,观照当时社会实际。 扶海垞家塾章程里有几条规定,张謇并未将家塾隔离于世俗之外,而是细致考虑到了当时社会的实际,开通与外界联通的渠道,为家塾的日常管理,课堂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上堂下堂,鸣钟为节。 ——临上课时,外人不得阑入教室。 ——参观授业人或旁坐,或立门外静观,不得喧笑指挥(塾主人特许者、欲仿设学塾者、有名望知礼教者皆旁坐,平常乡里人皆立门外)。 以鸣钟为节,是传统的方法,简单却有效,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学生自然会遵行,张謇照搬古法,奉行不悖。至于外人来塾,也有章法,既欢迎外界造访学习,扩大家塾的影响力,也提出了明确的区分管理办法,有章有法,将各种不同情况都考虑了进去,不可谓不周全。 其四,联动家庭共同发力。 扶海垞家塾章程里特有一条非针对塾中学生,而是针对塾中学生家长。“到学误时者,罚其父母,每次小银元一角。”张謇将学生家庭的督促作用一并考虑了进去,表面看是对入塾学生家长的小小惩戒,从经济上进行纪律约束。“小银元一角”的金额,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至于囊中羞涩拿不出来,但多多少少有点肉疼,因为这是一笔家庭日常支出中的计划外支出,也算出血了。但细究一下,张謇是以这种略施小惩的方式郑重劝诫学生家长,教育不是家塾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家校的联合教育,能否准时到学这样一件看似微小的常事,却可以看出家长是否重视和支持自家孩子的教育。而家长重视与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信仰等。估计这样一种“明码标价”的小惩会令家长立马将接送孩子入塾的小事重视起来。 而家长的多加重视,又会悄然地鞭策孩子的求学。幼儿时期,是人类最亟需外部关注的一个时期,只是家长、老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也将会引发孩子无穷的学习动力。 其五,惩戒深谙儿童心理。 纵观扶海垞家塾章程,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塾规中的“十罚”。 ——不受教及不遵塾规者:初次教习宣告众学生非笑之,再犯罚当众直立,三犯则夺其与众游戏之乐,四犯则罚令与众施礼,五犯则揭而榜之于堂,六犯则夺其学服,著非学服,七犯则以墨规其额,八犯则夺一日不上学,九犯夺二日,十犯夺七日,仍不知愧改则退之。 很难想象,张謇会列出如此细致的“十条”处罚,惩戒有度,而且是逐层缓进,如果有谁“仍不知愧改”,则不必家塾“退之”,恐怕早就自退了。 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了能够在日后少犯错误。可见,教育惩戒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细究家塾章程中这“十条”处罚,张謇可谓深谙孩童的心理,紧紧抓住了孩童的“命脉”——“团队需求”。孩童们惧怕的不是“罚”,而是成为“团体”中的“少数”,这关乎孩童本能的自尊,更关乎孩童对同伴认可、对团队融入的强烈需求。张謇设立的这些“罚”,都是从人之“耻恶”出发的“罚”,以这样一种泾渭分明的方式,惩戒犯错个体并告知学生群体,是非对错。这种适度适量的惩戒可以令犯错学生铭记于心,知错就改,不敢再犯。张謇的这“十罚”,从初犯到十犯,渐渐加大惩罚的力度,给予了犯错学生悔改的足够空间,而不是严苛的“断崖式惩罚”,一旦犯错即开除出校,剥夺学生改错的机会。“十罚”囊括了各种情况下的处罚条列,罗列分明,简明易懂,易于操作。显示了张謇幼儿教育中先进的包容性教育理念。 那么,何以家塾章程中的“塾规”,只见“罚”,不见“赏”?是张謇遗忘了,还是张謇故意为之?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吸收与接纳的重要时期,亟需正确的引导和明确的示范,外界的正向影响力比起其自身相对尚弱的自我控制能力,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与之相对,赏与罚,惩戒的效果也可能更大。彼时,他们知道“什么不可为”更为重要。因此,张謇在家塾章程中依乎教育传统,拟定了以惩戒为主的塾规“十罚”。相较当下,如今的儿童教育中,“赏识教育”似乎颇为时髦,一堂课下来,几乎所有发言的学生都会收获“赞”和“好”,无论对错,美名曰“鼓励为主”。实则不然,这种泛滥的浮于表面的“夸赞”式评价,非但起不了激励的作用,而且会混淆学生的是非判断。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是就事论事,一一对应,列出优点,给出“赞”的具体事实和明确理由。同样,“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实施细则,让教师对标对表,知道“什么行为该罚”“用什么罚”;让学生了然于胸,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清楚一旦触犯相关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清楚地知道,对与错的界定,优与劣的区别。师生双方在默契中一起规范自身言行举止。赏识教育固然重要,然而,缺少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更是不科学的教育。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身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以及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 如此分析下来,张謇设立扶海垞家塾,不仅是出于对家族内部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此举惠及族戚与邻里,更惠泽乡里及地方。一卷细致详实的扶海垞家塾章程,充分体现了在先生的大教育观中,可见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热情。 (作者单位:本会) 下一篇张謇与赵园楹联/吴志强
文章分类:
说论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