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微语(续)/赵 鹏92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牛山微语(续) □ 赵 鹏 四十一
《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2期所刊李永胜《〈戊戌纪略〉的刊布与张謇的君宪情结》一文,由考订袁世凯所撰《戊戌纪略》的出版,进而分析张謇等人刊印此书的动机,还是颇有创获和见地的。不知何故,这篇文章却没有收进此年的《张謇研究年刊》,猜想是漏了网。 此文有一处小瑕疵,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却让作者给曲解了。那是况夔笙在《申报》上发表《餐樱庑漫笔》,记其所得《戊戌纪略》由来时讲到“乙丑岁暮薄洊吴阊”云云,“吴阊”泛指苏州,这没问题;然而“薄洊”却明显不词,如果脑子稍稍转点弯,应该不难看出“洊”实际是“游”的误字。“薄游”是个常用词,初始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出外宦游,后来则泛指轻装漫游,况文就是用的后一义。可能文章作者过于相信《申报》上那个错误的“洊”字,并且还把指苏州阊门的“阊”当成“闾”,于是读成“乙丑岁暮薄,洊吴闾”,并解释道:“‘薄’即‘迫近’的意思。‘洊吴闾’,即再次到苏州。”真成奇迹怪论。 郑炜明、陈玉莹著《况周颐年谱》,引《申报》此语时,就写作“乙丑岁暮,薄游吴阊”,因系明显错字,不烦注语,直接给改正了。
四十二
看《南通盐业志》历史上盐斤的运输线路,记到清仍明制,由各盐场起运,经运盐河往泰州、扬州至仪征,然后转运往外省。其中角斜和栟茶两场的运道有些奇怪,所记为:“角斜场运盐河由本场至十八里河口,出力乏桥至泰坝共200里;栟茶场运盐河由本场至十八里河口,出力乏桥至泰坝共200里。”力乏桥(或作立发桥)在角斜和栟茶的西面,正处于此两场往泰、扬的水运通道上,这没有问题;然而十八里河口却远在西南,怎么也没必要绕这么一个大远道的,再说这样的路程也远不止200里。问了一下精熟本地地理的炅兄,他一眼就看出,这是把另外一个叫河口的地方误会成十八里河口了,那个河口现在还有个镇的建置存在,无论如何也与十八里河口搭不上边。如今地方上正在做十八里河口的文章,为防止材料被误用,还得说明一下。
四十三
《南通盐业志》记仓储,谓“北宋初年,凡盐之入官,置仓以受之。南通境内设有通州仓、如皋仓,用于收纳各场盐户输盐”云云。其于“通州仓”有夹注云:“取名永丰仓,在州城西门外,即今盐仓坝;其地内连运盐河而外通长江,自宋元迄民国,980年间通州盐仓皆设于此。”这个夹注颇有些问题,一来永丰仓是明代洪武时才始设的,并非宋初就有;二来这个永丰仓存在时间仅二十多年就被革除,其具体位置也不详,未必就在后来的盐仓坝。三来盐仓坝地名的得来,可能与明嘉靖十年巡盐御史陈蕙为了掣验盐斤在那儿建盐仓有关,但很快这事就在仪征,通州的盐仓由此而废,故根本不是什么“自宋元迄民国,980年间通州盐仓皆设于此”。 嘉靖《通州志》记仓廒有云:“宋有丰利监(盐场七,置监以掌之,太平兴国中移治于州西南),国朝有永丰仓,有分司(洪武初置永丰仓,以分司总理十场盐课,有司岁佥船夫往来各场,运盐入仓,至二十三年革总仓,令各场自置仓收贮,商人自备船下场支盐,分司与仓遂废”。此志成于嘉靖九年,未及记上次年陈蕙那个短命的盐仓,但大致情况还是说清楚了。因为那时各盐场都备有盐仓,而又允许盐商往各场自行购运,所以通属各场的盐没必要再集中来城。因此,万历《通州志》干脆连盐仓都不提,只在“古迹”部分把宋代的丰利监记了一笔,与嘉靖志同,说它是太平兴国年间移于州西南。然而到了光绪《通州志》里,这个宋代的盐监名字又被颠倒成“利丰监”,而位置也由原来的州西南变成为州南三里。 关于盐仓及因它得名的坝和闸,乾隆《通州志》一段说得比较清楚:“盐仓闸,在州西门外盐仓坝上,明嘉靖十年,巡盐御史毁蕙建仓掣盐于此,后徙仪征。十九年,同知朱应云改坝为闸。”有趣的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盐仓坝就成为一个地名,而作为地标的却是那座盐仓闸。至于其地被认为自宋至民国一直都设有盐仓,我想可能是受了清末张謇在附近所设大咸盐栈的误导,其实此盐栈与以往官办的盐仓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找了两张盐仓闸的照片,虽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但这样子此后并没有什么变代。我对它的印象正是如此,只是彼处天翻地覆,如今一点痕迹也不可寻了。 〔作者单位:张謇研究中心(南通)〕
文章分类:
牛山微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