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一世牺牲愿,家国万事忧  ——纪念恩师高广丰先生/周张菊

147
作者:周张菊来源:《张謇研究》2020年第3期(总第62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一世牺牲愿,家国万事忧

——纪念恩师高广丰先生

周张菊


手捧着一方沉沉的印章,那是老师用篆书给我刻的落款名章,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当时我一方面跟广丰老师学文学,一方面跟鼎尧老师学书画,尤其喜欢山水。早年因家贫而辍学的我非常珍惜这不期而遇的学习机会,请鼎尧老师帮我设计了“流水澄心”这方印,同时向他学习治印的方法,然后自己学刻了一方“见贤思齐”印,以此明心志:广丰老师对我说:“你是我遇到的年轻人中最好学的一个”,为此引导我开始接触张謇的一些资料。我向老师表示,一定认真学习,认真研读,认真做人。

记忆中,广丰老师是在经历一次意外的摔跤之后,身体开始不好的,为此他辞去了为老年大学上课的事务,专心张謇研究会的工作。记得当时老师在上最后一课辞别时作了这首《病中》诗:“一世牺牲愿,家国万事忧。秋风千古意,倏忽到心头。”诗句深深地感动着我,“一世牺牲愿”引发我的共鸣,我愿意尽己所能为这个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应之以“身体力行伏枥志”。后来老师一再邀我驻会,但我非科班出身,担心难以胜任研究会工作。老师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教导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教我:“一个人做事必须认真,不做事则已,做就要做好。”“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维。”自此我开始了与老师共事的历程,中间我因身体原因向老师提出辞去相关工作未果,直到前年再次因病需手术,为不影响“两会”的工作再次提出辞呈,老师才同意让我休息。

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认识老师时,我正处在因病手术并放疗后身心俱疲的状态。老师吟着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来鼓励我勇敢面对人生,给我讲他一直感念着的上高中时下放到南通中学任教的严迪昌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老师将严老师在他最无助时写给他的诗句赠与我:“莫迟鸡唱拂霜行”,告诉我这诗句激励他走过了大半个人生。我明白这是老师对我的鼓励与鞭策。

记得一次老师问我山与水喜欢哪一个,印象中我当时说山、水两者都喜欢,有山有水才好,两者不可分割。光有山,光有水都不够好。但老师一定要我二者择其一,强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想山之高大雄伟是我所仰慕的,而水之善利万物且不争的品性更是我所敬重的,于是选择水。然后反问老师,老师则说:“我见到山,就感到高兴。”又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师喜欢山,喜欢的是仁者的大爱,他也是以此去践行的。

老师爱憎分明。他在上学时就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后来一点一点积累,竟集全了鲁迅的所有文章。鲁迅的思想对老师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师曾多次跟我讲他读鲁迅作品、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并向我推荐《鲁迅全集》。鲁迅的文章直逼人的心灵,老师对于《华盖集》中“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一句,最为印心。在与老师相处时,经常能感受到老师从骨子里所散发出来的正气。老师认为自己做事认真,但“做人”方面“做”得“不够”,他无奈地说“不应该认真,认真是别人害怕的”。他感叹社会现状,对于那些强调“人身依附”,强调“强化等级”的观念,他说这很危险;对于有些领导和一些冠冕堂皇的知识分子在宴席间放肆的酒文化和性文化,他非常不齿;对于研究会会员作品中出现学风不正和抄袭者坚决予以批评,立场坚定,绝不姑息;对于社会上人们向钱看的风尚给社会发展埋下的隐患而忧心。记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当他读到张謇奉父命作《集后世贤师吾俭臣父清恐人知联跋》后,走到办公室进门就对我说,“‘后世贤,师吾俭;臣父清,恐人知’,张謇这一副对联作得真好,张彭年对张謇的教育可谓用心哪!……这篇文章你回去要好好看看。”我明白老师的意思,现在社会上的家庭教育正缺这方面,正需要用清正廉洁来匡正子孙后代,同时也希望我能如此教育好孩子。

老师爱才、惜才、用才。回想在研究会的那段时间,研究会的后继人才一直是老师所忧虑的。他深知研究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求贤若渴。当得知留日历史学博士瞿艳丹从日本回国并回通州老家时,老师就跟大家商量,去接瞿艳丹来海门常乐参观张謇纪念馆及古街,然后邀请瞿博士加入研究会,还与瞿博士约定待到她下次回国,在金花盛开时再聚。后来复旦大学博士郑元英来海门,老师也是亲自接待,与之长谈。吴帅杰组织江海读书会会员来海参观张謇事业遗迹,老师亲自接待并带领他们参观,尔后亲自接待吴帅杰、洪加健的来访,还两次应吴帅杰之邀为江海读书会做关于张謇的专题讲座。老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海门市历史学会。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后备人才,老师在自己病情较轻的状态下邀约历史学会的老师逐个进行当面交流沟通。历史学会成立之后,在每届青年学者座谈会上,病中的老师总是展现出很好的精神状态,但我心中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在用尽心力推动和培养“两会”学者向年轻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保证张謇研究的持续发展。

老师又是一个非常重情之人。作为南大高材生的老师被安排到海门的王浩中学做教书先生,用非所学,但老师凭自己的能力承担起教学和学校多方面的工作,后辗转于海门的地方教育。即使人生不如意,但在几十年后,每次同学聚会,深深的友谊依然让他感到幸福。他与同学们能在几十年后还保持着大学时的友情。2016年,老师自己出资邀请全班同学和他的老师到南通聚会旅游,我有幸跟随在旁,为他们拍照,亲身体会到老师那老班长的情怀和师生情谊深厚的感人场面。老师很关心研究会会员,一次历史学会朱凌佳、赵杰两位老师喜庆孩子满月时,老师还特用心地为他们写了一幅字来祝贺。老师知道我喜欢书画,因此他会不时在外出回来,带一些书画方面的书籍送给我。我辞去了两会的工作后,老师还一直关心我的情况。

去年,老师终于将张謇研究会和历史学会的担子交到了张裕伟、徐俊杰两位年轻老师的肩膀上,成功地解决了张謇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的大问题。老师告诉我,自己终于闲下来了,要我继续研究张謇,有不懂的跟他说。我很高兴,也希望老师从此可以休养身心,而自己在“柴荆长闭终日阅”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多地向老师请教张謇研究中的问题。这让我想起到老师家的温馨感。还记得第一次到老师家拜访,师母给我剥了一颗糖,递给我时,我不小心没接住,师母立马捡起,并另剥了一颗糖给我,她自己却含了那颗糖,我很不好意思,但也由此感到老师家的温馨。从此以后去老师家,师母经常会备一盘水果,我们边吃边和老师交谈。还记得在老师做了白内障手术后,我在老师家阳台上为老师读会员来稿的情形。在老师七十岁那年,老师不做任何庆贺,只鼓励我给他画一幅山水。我仿施云翔先生笔法,画了一幅云山雾绕的山水,意在让老师有心闲处山巅,静观云卷云舒,请鼎尧师题了款。老师将这幅山水画挂在了客厅里。我向老师承诺在他八十岁时一定要创作一幅山水送给他……

然而不久即得知老师频繁入院的消息,不禁让我心忧起来。老师身体不好已好多年,但他一直非常坚强,总是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这种精神感染着我。当我去看望老师,打电话问老师在哪儿时,才知老师又住进了医院,我赶到医院,老师在师母的提醒下看到了我,但却又昏睡过去了。师母说老师换过血后不久就发着高烧昏睡,后来老师发来微信告诉我实际病情,他为了让研究会能持续发展,为了人才年轻化、专业化,一直在坚强地支撑着。老师又对我说,“病好多了,请勿念!”但我总有些心神不宁之感。

不久老师还通过电话告诉我,师姐帮他租了房子,“不用再爬楼梯了,这样没那么累,方便些……”当时听了心里酸酸的,但感觉老师说话时的心情还可以,后见老师微信圈中消息,“闭关养病”,略宽心一些。可是91日晚上10点忽然收到张裕伟老师的微信,告知老师病危,这一夜我彻夜难眠,待到天明去乘车。一早,雨若倾盆,我靠着车窗泪流满面。当我赶到医院,见到了昏迷中变了形的老师。师母告诉我,搬到租的房子里,老师还没住上,病情就急转直下……老师就这样离去了。

呜呼!痛哉!

“一世牺牲愿,家国万事忧。”老师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低头,望着手中这枚方方正正的印章,看着上面刚正有力而流动的线条,我知道老师寄予的期望。与老师十年交往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人是分层次的,但这层次的高下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身价无关,而与他的人格有关,与一个人身中有没有长养出浩然之气有关。我想这也正是老师引领我走近张謇的原因吧!恩师虽已远去,但走近张謇、学习张謇精神这条道,学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的。

(作者单位:本会)

《张謇研究》2020年第3期(总第62期)

文章分类: 缅怀先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