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之谊 教育同道/孙海雄403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同年之谊 教育同道 □ 孙海雄 一、同年 张謇与沈同芳是科场文战的同年,又是教育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惺惺相惜,通力合作演化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沈同芳(1872—1917),原名志贤,字幼卿,一字友卿,号越若,一号蠡隐,又号炊累,江苏武进人。他出生寒门,秉赋聪颖,幼读私塾,10余岁,因家贫付不起学费,父母打算让他辍学。塾师很赏识他的才气,说“此子才不可弃也,吾愿教之而不收束修。”这样才得以继续读书。友卿果然不负老师的期望,勤奋读书,16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人,(1894年)22岁金榜题名,考取恩科三甲第68名进士。张謇先生也是在这一年中了状元(一甲第1名进士),故二人有同年之谊。同年指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有同榜登科的荣耀也是士大夫交往的纽带,结成深厚的友谊。次年五月,友卿授翰林院庶吉士,以能文而名动京师。光绪二十四年散馆,出任河南唐县知县。当时唐县地瘠民贫,盗贼蜂起,百姓争利,纷争不休,讼事频仍,友卿到任还不到2年使积劳成疾,遂引疾回乡养疴。病愈后游宦四川、山东两省。 二、同道 张謇与沈同芳有同年之谊,更有同道之志。乙丙之际,聚集在上海的有识之士有感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中华的欺侮日甚一日,群情激奋,“谋教育、谋实业者会相望,踵顶相错,笔舌相磨砻”,咸以为我中华之有外侮,在于国家积贫积弱,教育不兴,民智未开。于是共议成立江苏学会(后改江苏教育总会),推举张謇先生出任会长。友卿也加入教育总会,并成为常驻会的文书,办理日常的文牍之事。作为会长,张謇先生常与这位同年就起草文案的内容相商榷,以至有时更漏数下,门外的早车已经辚辚作响了,还在房间里继续讨论,可见二人配合密切。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江宁各学校本省诸生以争学额将罢课,张謇忙于推行君主立宪无暇,委托友卿处理,友卿全力以赴,后张致信感谢他“鼎力”相助。沈友卿后与袁德芳将总会历年的文案汇编成《江苏教育总会文牍》。 三、相惜 沈友卿工诗善文,尤擅骈文。著有《万物炊累室类稿》《万物炊累室乙集》《羲亭诗稿》和辑有《鸾箫集》等。其中《万物炊累室类稿》由张謇先生作序并题笺。张謇先生在序言中称赞友卿“文采彬郁,语澈中边,稜稜有锋而体之以质,友卿之所长也。能以文字概古今之要,通官民之邮,不拘一方,因事异宜,举世之所重也。”[1] 张謇与沈同芳有同道之志,更有相惜之情。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提倡废科举,兴学堂,“以科学矫科举之弊”,显然是正确的,但不几年又出现国学日益衰落的趋势,教育质量下降。针对这种状况,张謇决定在南通设国文专修科,注重于章奏、笺启、叙记三类文体的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张謇把这一想法告诉友卿,不久友卿回归,并拿出他数年所作的文稿,编为《类稿》,供学生借鉴。当时,张謇的儿子怡祖是高等小学的学生,张公延请友卿为塾师,“为之授《论》、《孟》大义,《诗》《书》大凡,《春秋》之事,俾知世自有所以为世,国自有所以为国,而人自有所以为人。”他的儿子亦“始勉焉,继安焉,文渐加充,气亦渐加静,自喜为得师。”[2]张謇亦非常满意。之后友卿根据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撰写《通州张氏家塾经史国文补习科答问》一文,张公于民国元年作《通州张氏家塾经史国文补习科答问序》,就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来与友卿探讨,如“君子以教思无穷”的观点,强调“以思运教”;治道中的文与质的关系,强调“文则重国学而植文、法之基,质则重理算而植理、医、农、工、商之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这些问题都是当时教学中深层次问题,他回答了友卿的问题,又“以质之友卿”,表明了他们平等协商互相尊重的态度,他们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上君子之交。 民国六年八月,沈同芳因“痛哭哀亲”,过度哀伤而且致死,张謇为之痛惜不已作《挽沈友卿同芳》,诗曰: 同榜常州两少年,君尤自喜以文传。 著书奋迅农时亟,阅世忧虞道力坚。 天下有人推阿士,江南先辈望荆川。 惊闻建业回车后,痛哭哀亲泪到泉。 沈友卿著《中国渔业历史》(《万物炊累室类稿甲编》张謇题笺 沈友卿著《通州张氏家塾经史国文补习科答问》,张謇撰序 (作者单位:南通市建校) 参考文献: [1][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⑥》第364页、第37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